佛陀的教育不同于世间教育,主要有四:一、佛教自身有完整的教育体系,也有优秀的教育思想。二、世间教育着重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,而佛教教育是转凡成圣、成佛做祖的教育。三、两种教育目的不同,采取的教育方法自然也有区别。四、戒律教育虽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,但主要是通过如法的实践来完成。 查看全文>>
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才面临的,在以往各个时代,历代祖师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古代大德们完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使命,在今天,佛教现代化的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佛弟子的身上。 查看全文>>
众生身不由己地在三界里轮回,身不由己地漂流在生死苦海之中。不要说来生身不由己,大多数的人现在就身不由己。我们在这个世界,为了生存,为了事业,为了家庭,不愿意干的工作还得去干,不愿意接触的人还得去接触。你现在作不了主,未来一样作不了主。众生真的非常地可怜,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。 查看全文>>
通常,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不能很好地了解,更无法驾驭。当烦恼袭来时,我们的整个身心立即就陷入其中。俗话说,“病来如山倒”,烦恼就是我们的心病,在很多时候,它远比身病的危害更大,更难以痊愈。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是无始以来养成的,力量非常强大,只要遇到合适的缘,就会迅速占领我们的内心。 查看全文>>
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,但不会失去智慧;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,但不会失去慈悲;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,但不会失去爱心;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,但不会失去信仰。如果智慧、慈悲、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,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,选择了自甘堕落。 查看全文>>
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。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、事业,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,喧闹的声色刺激。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,感受鸟语花香。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,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,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,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。当诗情画意悄悄溜走时,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? 查看全文>>
一味追求物欲,使我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。在“能挣会花”成为时尚的今天,我们轻易地丢弃了几千年来奉行的知足常乐的伦理道德,开始理直气壮地拜金。那么,我们又是在用什么换取这一切?除了我们的劳动、技术及谋生手段,我们更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,而付出时间即意味着付出生命。 查看全文>>
国画重视写意,逸笔草草,直抒胸臆。“意”就是一种境界,作品的品位有多高,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。正所谓“功夫在画外”。同样的,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,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,进入那种意境之中。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,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,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,领略那番禅意、体会那份超然呢? 查看全文>>
唯有真理、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武器。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:首先,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?其次,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?否则的话,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,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。 查看全文>>
“瑜伽菩萨戒”在中国先后有多种译本。最早为《菩萨地持经》,共十卷,由北梁昙无谶翻译,在南北朝曾经盛极一时。其后,在刘宋时期又出现了求那跋摩翻译的《菩萨善戒经》,共九卷。再就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是将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关于“戒品”的部分独立成册,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瑜伽菩萨戒本》。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2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3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4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5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6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7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8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09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0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2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3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4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3/jgj/dhs/15.mp3 查看全文>>
本文虽然批判“居士佛教”,但并不反对印老提倡的“建设在家佛教”运动。世界是广大的,人口已达60亿之多,有因缘接触到佛法的只是极少一部分。尤其在国内,弘法事业刚刚起步,可谓任重而道远,我们不仅希望出家众能热衷于弘法事业,同时也希望广大在家居士能积极参与、投入到弘法事业中。像《维摩经》所说的无尽灯法门一样,以一盏灯火点燃千 查看全文>>
真正伤害我们的,是我们的心,而不是客观环境。我们恨一个人,内心就会形成一道伤痕;恨两个人,就会留下两道伤痕;恨天下人,内心就会布满伤痕。所以,当我们对他人产生嗔心时,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自己。只有当这种破坏性的心态传达出去并付诸行动后,才会进而伤害到他人。 查看全文>>
僧人不仅要追求解脱,更要担当民众的精神导师。正因为如此,僧宝是人间福田。僧伽布施信徒以法,施主供养三宝以财,这就使佛法有更多机会普及到民间。而僧伽在接受供养的同时,也在提醒自己对社会有什么使命。在泰国、缅甸等地,佛教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汉传地区。其原因,应该和僧团依赖民众供养有相当关系。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4/qtks/07/nd3.mp4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sanjixiuxue.com/mp4/qtks/07/nd2.mp4 查看全文>>